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最新发布的《2025县域“十五五”规划研究报告》指出,县域经济正面临转型关键期,需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,破解人口流失、产业滞后等挑战。以下是五大核心趋势及应对策略:
一、新兴产业成县域经济新引擎
低空经济、生物制造、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为县域提供“换道超车”机遇:
生物制造:2030年市场规模达1.4万亿元,县域可依托非粮生物质资源发展。
低空经济:2026年规模破万亿,重点布局通用机场、航空消费等。
人工智能:聚焦智慧农业、城市管理等垂直应用,2035年市场规模或达1.73万亿元。
表:未来产业县域切入点
产业领域 | 2030年规模 | 县域方向 |
生物制造 | 1.4万亿元 | 生物基材料 |
低空经济 | 万亿级 | 基础设施+场景应用 |
人工智能 | 1.73万亿元 | 垂直领域小模型 |
二、消费升级激活内需潜力
县域消费面临结构性矛盾:
外流严重:商品流通成本比城市高30%-50%,冷链覆盖率不足。
服务短缺:影院单银幕产出仅为城市23%,健身场馆人均保有量仅城市1/5。
破解策略:
1. 打造智慧商圈,建设“一刻钟便民生活圈”;
2. 推动“工业品下乡、农产品进城、文旅客入县”;
3. 培育银发经济(如候鸟旅居)、沉浸式文旅(非遗工坊)。
三、人口流失与老龄化倒逼创新
现状:
- 全国90%县域人口净流出,常住人口比户籍少1.55亿;
- 老龄化加速,养老资源匮乏。
解决方案:
产业回流:发展特色集群(如浏阳花炮产业带动就业);
柔性引才:建立“县域智库”机制;
养老创新:推广张家港“时间银行”互助养老模式。
四、安全韧性上升为战略要务
风险警示:
- 全国20年以上老旧管线占比高,2020-2023年地下管线事故6580起;
- 新能源设施(如储能电站)带来新型风险。
建设重点:
1. 升级老化基础设施;
2. 构建“数字孪生城市”预警系统;
3. 完善县乡村三级应急网络。
五、都市圈协同重塑县域定位
县域需差异化发展:
都市圈周边县:承接产业转移;
农业主产县:发展精深加工;
生态功能区县:探索生态产品变现。
结语
县域现代化需系统方案,结合区位、资源、人口等要素选择路径。报告提出的“人口流动四阶段论”和“场景驱动产业”等观点,为“十五五”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。